安老服務
香港亞洲電影節2016隆重呈獻
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長者紀錄片《伴生》電影發佈會
追訪三個家庭的長者真實生活 讓社會重新認識「生與死」
究竟長者在面對配偶甚至自己的生命快將終結時,是如何走過人生的最後旅程?作為子女又應如何面對父母年紀漸長,身體機能日漸轉差?面對生和死我們又應抱著甚麼態度?
為喚醒社會對護老者的關注、長者對晚期照顧的需要,以及反思「生與死」的真正意義,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打破一貫的推廣模式,首次邀請著名寫實導演黃肇邦拍攝長者紀錄片《伴生》。電影發佈會於今天(十月十七日)假尖沙咀The One順利舉行,邀得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蕭偉強太平紳士、香港亞洲電影節總監麥聖希先生及楊千嬅小姐主禮,為影片在今屆香港亞洲電影節中正式公映揭開序幕。
東華三院馬陳家歡主席致辭時表示,該院非常榮幸邀請「子非魚」電影得獎導演黃肇邦先生,花了兩年時間,追蹤拍攝長者的晚年生活,製作成紀錄片《伴生》。希望透過這齣電影鼓勵社區人士尊重和愛護長者,並喚起大眾關注護老者所承受的壓力,反思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對於《伴生》能夠獲選為香港亞洲電影節2016「隆重呈獻」系列,馬主席認為這是對該院以至整個電影製作團隊一個重要的支持和肯定。
面對香港人口持續老化,東華三院多年來積極拓展安老服務,冀為長者提供一個既富尊嚴又活得自在的晚年。該院轄下9間長者中心提供多元化的地區支援服務,據統計當中有2,566位會員是擔任護老者的角色,而這些護老者中有超過一半為長者的配偶,其餘均為子女或親屬。大部份年長的護老者由於精神及體力所限,對照顧配偶感到吃力;至於作為子女,既要照顧體弱的父母,又要應付每天繁重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壓力更是無比沉重。
電影《伴生》就是以一個較互動、個案化及視像的手法帶出生死問題,用鏡頭紀錄三個家庭的長者生活實況。片中三個個案的主角,均為東華三院服務使用者。黃肇邦導演先花了半年時間作深入了解,並在兩年的拍攝過程中發掘各自的社會特色,當中包括兒子面對父親飽受病痛煎熬及喪妻之痛,寧願父親早日安詳離去的矛盾心態﹔獨生女兒獨自面對雙親身體機能持續衰退,在照顧上感到沉重壓力﹔兒子年少時無法在正常家庭中成長,長期與輕度智障母親分開居住,面對母親罹患末期乳癌,最後仍負起照顧患病母親的責任。
東華三院相信影片中的真實個案亦有可能是很多觀眾和家庭的親身寫照,大大加強觀眾看戲時的代入感,從而掀動他們反思生命,學懂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機會,了解「愛與死亡」這課題。
《伴生》將於香港亞洲電影節2016期間公映五場,放映日期分別為十月十七、二十、二十三、二十八及十一月五日,詳情請瀏覽香港亞洲電影節2016網頁(http://www.hkaff.asia/film_snuggle.html)。
有關「圓滿人生服務」
東華三院於2009年成立「圓滿人生服務」,致力為長者提供「一站式」的教育、輔導、紓緩、善壽及殯儀服務,鼓勵長者欣賞生命、活在當下,並教育他們未雨綢繆,預早安排終老計劃,使長者及其家人在面對生命終結時能夠釋懷及感到圓滿。
「圓滿人生服務」亦積極推廣生命教育,期望向公眾人士特別是長者及青少年灌輸「珍惜生命」的訊息。
現時提供7項全港性的服務,當中包括「活得自在」服務及「善壽」長者後事籌劃服務、「伴我同行」殯儀支援服務、「生之願」長者心聲錄像計劃、「生命部落」生死教育服務、「護愛同行」社區寧養支援計劃,以及社會企業「Once雲尚禮儀─個人化殯儀規劃服務」。此外,「圓滿人生服務」自2009年起進行一系列「華人長者靈性」研究,訪問了825位香港及上海的長者,了解他們對生命意義的看法及是否快樂。至於最新研究為「義工探訪模式提升長者靈性健康」。
有關東華三院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多年,東華三院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303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28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53個教育服務單位及215個社會服務單位,涵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另東華三院文物館負責宣揚東華三院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以推動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並設立東華三院檔案及文物中心,讓珍貴文化資產得以儲存。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453與東華三院企業傳訊處聯絡
東華三院馬陳家歡主席在《伴生》電影發佈會上致歡迎辭。
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蕭偉強太平紳士在《伴生》電影發佈會上致辭。
香港亞洲電影節總監麥聖希先生致辭及藝人楊千嬅小姐分享對生死的看法。
《伴生》導演黃肇邦先生分享電影的拍攝過程和創作體驗。
導演黃肇邦先生在香港亞洲電影節2016的《伴生》電影分享會上暢談拍攝電影的感受和難忘經歷。
全體嘉賓大合照。